礦物在不同的溫度、壓力和介質濃度等物理化學條件下,同種化學成分的物質形成不同結構晶體的現象稱為同質多象。
(1)在一定壓力下,同質多象變體間的轉變溫度是固定的。對於同一物質而言,高溫變體的對稱程度較高,但質點的配位數、有序度和相對密度較小。 常壓下,SiO2的同質多象轉變(可逆)
常壓下,SiO2的同質多象轉變(可逆)圖片來源網路
2)壓力對同質多象的轉變影響很大。一般說來,壓力的增高促使同質多象向配位數和相對密度增大的變體方向轉變。在極高的壓力下,石墨轉變為金剛石,前者配位數為3,相對密度為2.23,後者配位數為4,相對密度為3.55。
等軸晶系鑽石與六方晶系石墨結構 圖片來源彰化聚星鑑定所
在一定溫度或壓力下發生的變體轉化,可以訓示礦物形成時的壓力與溫度,有時將這些轉化形容為礦物溫壓計,地質溫壓計
Al2SiO5的同質多象變體有 紅柱石 , 藍晶石 , 矽線石。
紅柱石Andalusite摩氏硬度6.5~7.5,比重3.15~3.16-地溫低壓變質成因
紅柱石圖片來源網路
藍晶石kyanite摩氏硬度為4.5,垂直方向上為6,比重3.53~3.65-低溫高壓變質成因
當加熱到1300℃時,藍晶石變為莫來石,是高級耐火材料。也可選取鋁。
藍晶石kyanite圖片來自網路
矽線石sillimanite-。摩氏硬度7.5,比重3.23~3.27。
折射率:1.66~1.67,雙折射率:0.010。高溫低壓變質成因
矽線石sillimanite 圖片來自網路
矽線石加熱到1545°C,矽線石轉變為莫來石和石英。莫來石是一種重要的陶瓷材料,它的結構與夕線石一樣,但有多餘的Al→Si進入四面體雙鏈中,為使電價平衡,產生一些O2-缺席,即莫來石的化學式為:Al4+2xSi2-2xO10-x,x為O2-缺席數。
(3)介質的化學成分和酸鹼度也可影響同質多象的轉變。例如,在相同溫壓條件下,FeS2在鹼性介質中生成黃鐵礦(等軸晶系),而在酸性介質中生成白鐵礦(斜方晶系)。
白鐵礦是一種鐵的硫化物礦物。英文名為Marcasite
黃鐵礦與白鐵礦是一組同質異象的礦物。它們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基本相同,有內生的也有外生的,並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轉化,白鐵礦在高於350℃時轉化為黃鐵礦。由於二者物理化學性質極為近似,鑒別工作自然有一定的難度。黃鐵礦為黃銅黃色,而白鐵礦為淡黃銅黃色,也就是說白鐵礦的顏色要比黃鐵礦淺一些。若將二者並列直觀是顯而易見的。但若在顯微鏡僅見其一時,常令人難以捉摸。唯白鐵礦的新鮮斷面微具淺綠色,而黃鐵礦沒有這一特性。沉積形成的白鐵礦呈結核狀、草莓狀、不規則粒狀或生物遺體的假像出現,按其外表特徵,常誤認為是黃鐵礦。但白鐵礦置於空氣中,容易受氧化。在天氣悶熱、空氣潮濕的情况下,白鐵礦很快就會在其表面出現一些白色粒狀或柱狀、針狀的硫酸亞鐵:
2FeS2(白鐵礦)+7O2+2H2O——→2FeSO4+2H2SO4
硫酸亞鐵易溶于水和冷酸,並有很好的硫氰酸汞鹽顯微結晶反應和硫酸根的顯微結晶反應。另外,經常發現白鐵礦表面有腐爛現象,實際上是白鐵礦受氧化後生成的硫酸腐蝕的結果。
實地觀察證實:黃鐵礦在自然界氧化很慢,其氧化行程是有別於白鐵礦的。在降雨量多的濕熱地區,黃鐵礦的氧化並不經過硫酸鹽化過程,而是由黃鐵礦直接氧化為褐鐵礦。其作用過程大體可用下式代表:
4FeS2(黃鐵礦)+11H2O+15O2——→Fe4O3(OH)6(褐鐵礦)+8H2SO4
氧化後生成的硫酸則隨流水而散失,褐鐵礦則仍保留黃鐵礦原有形態(如立方體、五角十二面體等)的假像。這種現象,無論是室內或室外,宏觀或微觀都是容易見到的。相反,白鐵礦假像的褐鐵礦卻很難見到,其原因可能是白鐵礦氧化時因發生硫酸鹽化使晶形遭到破壞,而形成鐘乳狀、放射狀、同心環狀及土塊狀,以低熱液階段更為發育,囙此在此階段白鐵礦的存在量相對較高。白鐵礦的風化促成了“鐵帽”的發展,而在以菱鐵礦為主的較高階段,“鐵帽”則普遍地不大發育。
黃鐵礦與白鐵礦在自然界中有差异,也反映在礦物酸中的溶解方面:若將黃鐵礦與白鐵礦放在1:1硝酸中,室溫下黃鐵礦不起作用。而白鐵礦則表面變為灰色,而且會明顯起泡,以至完全溶解,並出現絮狀硫:
FeS2(白鐵礦)+4HNO3(稀)——→Fe(NO3)2+2S↓+2NO2↑+2H2O
黃鐵礦無此現象。用微化法區分二者可以一目了然。
此外,白鐵礦的光片在反光顯微鏡下具有明顯的非均質性,而黃鐵礦則是等軸晶系礦物,顯均質性。這一差异,熟練的礦相工作者是不難區分的。但必須注意,由於白鐵礦在磨制光片的過程中,熱和水的作用(磨片時發生)會加速白鐵礦的分解(硫酸鹽化作用),故最好是快磨速看,先將礦樣在切片上切割平整,快速磨制後,立即在顯微鏡下觀察光性特點,以利區分。
黃鐵礦 pyrite是鐵的二硫化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