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的寶石礦物有著各式各樣的顏色。從寶石礦物的顏色可以反映出它的成因,
這是礦物形成時各種物理———化學作用的印記。
因此礦物顏色是研究和鑒別礦物直觀的重要標誌。
研究礦物顏色的歷史悠久,傳統上一般將礦物
的顏色分為三類:自色,它色和假色。
自色是礦物本身所固有的顏色,產生自色的機制是色素離子,
認為Fe2+,Fe3+,Ti4+,Cr3+,等離子能產生顏色。
自色又分體色和表色,體色是透射光所顯示的顏色,
表色是反射光所顯示的顏色。
它色是指礦物由於外來帶色雜質的機械混入所染成的顏色,
與礦物本身的性質無關。
假色是由於某種物理原因造成的顏色,如暈彩色,變色效應等。
但是,這些傳統的顏色假說還是無法解釋礦物顏色的許多性質。
比如為什麼有些不含色素離子的礦物也具有各種各樣的顏色,
或過去人們認為各種顏色的水晶是混入帶色雜質染成的,
可是後來發現加熱紫水晶會引起顏色的消失或變化,
如紫水晶加熱至240~270℃時,紫色消失而呈淡黃色,
為什麼同一種色素離子有顏色的變化以至於不產生顏色?
以及許多礦物的多色性,反射色等均未獲得合理的解釋。
在1960年之後,以晶體場理論,
分子軌道理論和能帶理論探討礦物顏色的機制,
並結合電子順磁共振,穆斯鮑爾譜,
紫外可見光光譜,紅外光譜,拉曼光譜,發光和熱發光等各種方法,
解釋礦物的吸收光譜和反射光譜,對寶石礦物顏色的認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。
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上述等一系列過去難以理解的事實,
而且使礦物顏色的研究進入下一個定量的階段。
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礦物的致色機理
顏色起因 |
寶石礦物 |
模式 |
過渡金屬化合物 |
鐵鋁榴石、孔雀石、綠松石 |
晶體場理論 |
過渡金屬化合物 |
黃水晶、祖母綠、紅寶石 |
晶體場理論 |
色心 |
紫水晶、螢石、煙水晶 |
晶體場理論 |
電荷轉移 |
藍寶石、鉻鉛礦、青金石 |
分子軌道理論 |
有機物 |
琥珀、珊瑚、石墨 |
分子軌道理論 |
導體 |
銅、鐵、銀 |
能帶理論 |
半導體 |
方鉛礦、硫砷銀礦、 黃鐵礦 |
能帶理論 |
含雜質的半導體 |
藍鑽 、 黃鑽 |
能帶理論 |
色散 |
鑽石 |
物理光學 |
漫射 散射 |
月光石 |
物理光學 |
干涉 |
拉長石 |
物理光學 |
衍射 |
蛋白石 |
物理光學 |
概略地介紹一點與本文有關的基本概念。以上形成礦物顏色的各種機制,
其本質是礦物對輻射電磁波選擇性吸收。